欧易

欧易(OKX)

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

火币

火币(HTX )

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

币安

币安(Binance)

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

淄博记忆乡村——桓台县南郭村

2023-01-20 20:01:22 2377

摘要:桓台县:南郭村南郭村位于县城西北 18 公里处,东西长 510 米,南北宽 500 米,有东西主街 1 条, 镇南二环路从村北穿过,北临陈一村,西临东潘村,南隔新城水库与新城镇西贾村相望,东临新城镇张苏村。全村共有 193 户、645 人。...

桓台县:南郭村


南郭村位于县城西北 18 公里处,东西长 510 米,南北宽 500 米,有东西主街 1 条, 镇南二环路从村北穿过,北临陈一村,西临东潘村,南隔新城水库与新城镇西贾村相望,东临新城镇张苏村。全村共有 193 户、645 人。有郭、秦、何、孙、李、苗等姓氏,主要为汉族。全村现有耕地 734 亩,人均 1.14 亩。

《郭氏世谱》载:“明洪武初年,郭姓一世祖郭好文、郭好礼兄弟二人从直隶枣强县迁居山东省长山县蓦涧庄。”后来,郭姓的传人迁居新城城北立庄,定名郭家庄。《秦氏世谱》载:“余族自大明洪武二年(1369)由北直隶枣强县唐冠屯迁居县西北之郭 家村。”后来,因为县内叫郭家庄的太多,为了便于区别,遂在村名前加了方位词“南”, 定名南郭村。

百年造纸业

南郭村造纸业有 100 多年的历史,比较有名。当时,全村不到 90 户人家,竟有 36 家造纸作坊。在农闲时节,村里的劳力和辅助劳力七成参加造纸业,算得上是造纸专业村。

早在 1935 年,村民何临祥、郭方英在外地给人家扛短工干造纸,掌握了造纸全套工序。看到造纸能致富,两人就辞职回家,自己上设备,购原料,砌捞纸池子,制作造纸用的各种工具,各自雇用了几个人,经营起造纸作坊。

翌年春,两家作坊正式开业投产,生产草纸。草纸的原料是麦穰和小芦苇。芦苇纤维较长、有拉力,制造的纸不易破、有韧性。造纸的工艺流程是把两种原料用铡刀切得很碎,拌上石灰,放在水池里糟一段时间,再将草料和石灰用水分离开。然后,把草料放在碾上碾压成纸浆。再把纸浆装在一个盛有木榔头的布袋里,扎紧袋口,放到水里用木榔头来回撞击,使纸浆更加细致,同时淘尽脏物及残余石灰。再将细纸浆按数量放在捞纸池里,用小竹子搅匀,使纸浆漂在水层中。然后,用捞纸帘子捞起,就成为草纸。捞出的纸一张一张复垛在一起,挤压去水分;再一张张揭开,贴在墙上晾晒。晒干的纸揭下来整理、摆齐、压平,就是在市场上出售的草纸。

抗日战争胜利后,造纸业逐步兴起。村里几家造纸作坊看到黄表纸畅销利大,就改为捞黄表纸。南郭村另有 6 家也开起了黄表纸作坊。

制造黄表纸的技术、工序与草纸的技术大同小异,工序略繁琐但操作容易。黄表纸的原料是碎纸穰,各式各样的碎纸都可以用。印刷厂的下脚料纸、旧书报纸等都是好原料,毛边纸、大仿纸的下脚料最好。

制作过程是将碎纸放在大水缸里泡透,捞出来放在碾上压成纸浆。纸浆同于草纸制作。一定程度时,压成纸坨子,即成了造纸的好原料。将原料按数量放入捞纸池内,同时放入一定数量的黄色颜料。用木榔头撞击一段时间后,使纸料漂浮在水层中。用捞纸帘子捞起漂浮在水中的细发纸料淋去水,就是新产品黄表纸。一捞 2 张,每张 40 厘米见方。将捞出水的纸一张一张复摞成纸坨子;到 1500 帘子时停下,用压杠压去坨子中的水分;再一张张揭开,拖延着贴在 2 米高的木板上。贴满后,把木板放在晾纸架上。

晾干后,再整理、摆齐、压平,用裁刀把四周裁齐,叠成匹,包上纸皮子,盖上印子,就制成了市面上销售的黄表纸。

1947 年春,国民党军队占据桓城,南郭村处于国共拉锯地带。造纸人员何同永(中共党员),借卖纸之机到小清河北和共产党地方组织联系,报告国民党部队的活动情况。有一次,我方在南郭庄暂存粮食 20000 斤,国民党军队探知后要来抢粮。何同永及时把情况报告给荷青指导员(四区书记)和李林区长,我方及时组织人力把粮食运到小清河北,使国民党军队抢粮计划落空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村里原有 12 家造纸作坊重新开业,继续制作黄表纸。当时,买卖兴隆,效益较高,村里有些人也逐渐干起了造纸,一时全村发展到 26 家造纸作坊。

1951 年秋后发展到 36 家,村里的整半劳力都投入了造纸业,产品销售到高青、邹平、博兴、寿光、滨县、利津、惠民等县。那时,村里每天所造纸张能收入 230 元,这些钱当时能买大豆 2000 多斤。村里的经济得以发展,促进了农业生产。1956 年,在政府的号召下,组织农业合作化。造纸作坊也组织联合,劳力分工,效益仍然非常可观。

1958 年,随着形势的变化,全村组成一个大队,造纸业全部由集体管理。政府号召破除迷信,对黄表纸有所控制,税率逐渐增加到 100%。当时,南郭村 36 家作坊日均共交税 318 元。南郭村造纸业创税收占全公社(陈庄人民公社)的 20% 以上,为国家做出较大的贡献。

1959 年,造纸业成为大队的主体副业。收入丰厚,社员分红,鼓舞了社员干劲,壮大了集体经济。

1966 年,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黄表纸滞销。大队决定改捞包装纸。生产包装纸和捞黄表纸的原料、工序基本一样,只是捞纸池内不加黄颜色,改为下适量白矾。用白矾捞出的纸不那么柔软,略有硬度,适合做包装用。捞纸帘子改为大帘子,一捞一张纸,收益也不错。同年,村支书何同忠领导着从业人员将一半池子改为捞卫生纸。捞卫生纸的原料、工序也不变,只增加一部分毛头纸料。捞纸池内放一部分漂白粉消毒。这样生产的纸白,虽略有粗糙,但柔韧耐用。那时,机制纸还不多,所生产的两种纸都畅销周村、张店批发市场,效益很可观。

1968 年,国内造纸企业快速发展,机制纸替代了手工造纸,南郭村的造纸业逐步被淘汰。

周姑子戏

周姑子戏也叫干打鼓,又名肘鼓子,清光绪年间起源于历城、章丘民间。

清末,村民何同理、秦凤禹几位戏迷受周姑子戏的吸引,经常到张店、周村、章 丘看戏,从中受到启发。何同理、李宝和等人请了一位叫陈红燕的师傅,在南郭村教唱周姑子戏。

周姑子戏的韵味是甜中带酸,酸中带甜,好听易懂,特别吸引观众。妇女、老人更是爱听,也称“栓老婆橛子”。群众风趣地说:“周姑子戏上了台,女人跑掉了绣花鞋;周姑子戏开了腔,忘了喝饭汤。”南郭村周姑子戏是逐年发展扩大起来的。开始唱戏的是秦凤禹、孙淑臣、孙元亭等 19 个人,乐器伴奏只有七八个人。剧目有《王林休妻》 《亲家婆顶嘴》《王小赶脚》《兰桥记》等。

1934 年元宵节,南郭村周姑子戏班到桓台县城(即今新城镇)演出,在城里“十” 字街口的戏场,《长锤》《急急风》震动了全场,接着演出了《王小赶脚》。青年演员李心太、秦茂德扮相俊美,唱腔宛转悠扬,身段舞姿优美,赢得满场观众的喝彩。期间,县城的永泰和、同仁堂、社会书局等商家赏了香烟、糖果、点心等物。接着,新城的乡宦耿筱琴请戏班到府上演唱,点了《王小赶脚》。演完后,招待了酒饭,赏了钱和物。下午,群众要求继续唱戏,关了城门不让出城。戏班只得又在西门里唱了《三贤》。从此,南郭村周姑子戏名声大震。

1983 年春,济南戏剧研究院一行 6 人,在淄博市文化局领导的陪同下,到南郭村调查业余剧团情况。他们把《王小赶脚》录了音,并称赞“说济南,道济南”那段唱得特别好。南郭村的周姑子戏,还受到了全国著名的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老先生(艺名“鲜樱桃”)的关注。1992 年春节期间,邓洪山从《淄博声屏报》上获悉南郭村又唱周姑子戏(周姑子戏是五音戏的前身),不顾 89 岁高龄,来到南郭村看戏。陪同邓洪山老先生来的有他儿子邓吉利先生(艺名“红樱桃”)、徒弟张茂荣等。在看了《绒花记》一剧后,邓老先生高兴地说:“你们保持了周姑子戏的原味,不简单啊!现在演这种戏的人很少了。”又说:“周姑子戏分三大支系:东路、西路、北路。你们唱的是标准的西路,咱们是一个根系。希望你们把周姑子戏传承下去。”

这年 4 月 6 日,邓洪山二次到南郭庄教戏 3 天。南郭村的周姑子戏技艺大增,知名度也大有提高。邓老先生为表心意,赠送给时任村支部书记的何恒顺一幅盛开的莲花图,图上题诗一首:“青叶红花白脆藕,三姓本是一条根。花子贪恋孤根草,不忘旧土雨露恩。咱是自己人,咱是一条根。咱是一个志,咱是一条心。根连根,心连心, 咱们见面分外亲。” (桓台政协文史委)

【本文选自 淄博政协 特此感谢】

版权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( 微信:bisheco )删除!
友情链接
币圈社群欧易官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