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易

欧易(OKX)

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

火币

火币(HTX )

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

币安

币安(Binance)

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

《全脑教养法》——教孩子成长的同时你也要不断进步

2023-02-22 21:58:58 1257

摘要:作者:姝包妈妈今天咱们来聊聊这本书《全脑教养法》,英文名直译的话叫《全脑小孩》。我很喜欢里面的几个理论:❶ 人的大脑是不断发展和改变的,不论儿童还是大人。每天在家读书、每天户外运动、或者每天看电视上网所形成的大脑,都是不一样的。随着个人的习...

作者:姝包妈妈

今天咱们来聊聊这本书《全脑教养法》,英文名直译的话叫《全脑小孩》。我很喜欢里面的几个理论:

❶ 人的大脑是不断发展和改变的,不论儿童还是大人。每天在家读书、每天户外运动、或者每天看电视上网所形成的大脑,都是不一样的。随着个人的习惯改变,大脑的形状也会随之改变。也就是说,大脑像肌肉一样,是可以得到通过不间断的锻炼,重塑“形态”的。因此,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可能性,人人都有机会把自己培养成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。

❷我们常常意识不到,童年的经历会在我们成长中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。虽然我们很难摆脱童年经历中对我们造成伤害,无法改变自己的童年,也难以改变曾经的人生关系,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积极的联系,但我们都可以通过不断练习,看懂自己的情绪,从而更加了解自己,控制自己的情绪,最终跳出从前的思维怪圈。

所以说,虽然这是一本育儿书,但严格意义上来讲,我把它当作自我成长的书来读。

整本书围绕了12个策略,但大的脉络分为两块:如何了解情绪、控制情绪;如何建立与他人的共鸣,换句话说,如何建立同理心。

在情绪方面,作者做了很多的文章。

1)想要告别情绪化?那就大声说出来

如果说,右脑是控制情绪的,那么左脑就是负责理智。当我们情绪失控,受到伤害,我们往往会退缩到左脑那部分。这就是为什么,我们有时候内心很痛苦时,往往会把自己封闭起来,变得冷漠,就以为自己可以不被伤害。同样的,如果情绪失控,我们也有可能完全受右脑控制,而变得十分不冷静,做出或说出并非我们本意的事情或话语。

类似的,作者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两层楼。楼下是本能的对抗外界威胁,当大脑认为受到攻击,会有两种策略:反击和落跑。所以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间起争执,采用的就是反击策略,往往会因为情绪化做出“不该做”的事情。二楼的脑区域负责决策,这项决策性功能对于婴幼儿和青少年则是“在造中”。对于有的成年人来说,如果被情绪冲昏了头,也会做出错误的决策;或者在孩时没有培养出良好的决策习惯的成年人,也更容易犯错。落跑则是我前面提到的,采用冷处理方式,保护自己不受伤害。

当我们发现我们的伴侣或小孩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,或者当他们变得“冷漠”以防内心深处受到伤害等时候,我们可以尝试先用右脑来感受对方的情绪,然后重新引导对方利用左脑进行理性思维。又或者,肯定对方的情绪,同时引导对方,让对方思考如何解决问题。

很重要的一项技巧是“贴标签”。给情绪贴一个标签:生气?愤怒?失落?忧伤?肯定我们的感受,并认同这是一种情绪。当肯定这种情绪之后,往往情绪就退去了一半。

有时候,我对老公特别生气,他就会问我“你生气了啊”?我习惯性的否认(这就是退居左脑策略),然后接着生闷气(情绪受右脑控制)。但是他不依不饶地问“你确定”?我仔细想想回答说“不确定”。往往当我肯定了我自己在生气的时候,我感觉气已经消了一半了。接着,我就可以慢慢恢复理智(摆脱右脑控制,接受左脑的理性思维),和他一起讨论为什么我会觉得不快,同时一起思量要解决怎样的问题,才能避免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。

同样的方法,也适合小baby。宝宝特别讨厌我给她穿衣服,觉得耽误了她玩的时间,每次穿衣服都花式哭闹。这就是典型的“大脑的一楼”在控制她的脾气。于是,每次在她穿衣服之前,我会拿出两件不同款衣服,放在她面前。她非常喜欢这个“游戏”,一看见要做选择题,她真的很认真的在思考比较(这是让“大脑的二楼”接管她的行为),彻底忘记了要反抗穿衣服这件事。有时候,她很快决定喜欢哪一件,有时候则需要花好久来决定选择哪一件。但不论怎样,她选择好之后,她都会乖乖让我穿。

2)情绪来了又走

有没有觉得,你经常会在某一处情绪上卡壳?我会。

我是个比较死脑筋的人,喜欢钻牛角尖。遇到一点事情不顺利,就开始怨天尤人,左一个抱怨、右一个抱怨的。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,我喜欢非黑即白,有时候觉得某个人特别好,有时候又觉得他特别糟糕。

和老公爱得热火朝天的时候,觉得他对我真是好体贴;要是闹一点矛盾,就觉得他怎么这个人这样?都不懂得让着我!

但!是!这只是我们情绪表达的一部分,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我们。

要知道,我们看待一个事物,观点只是暂时的,会随着我们的成长,不断改变。今天我读这本书,或许觉得收获颇丰,但也许明年,我已经向前走了,它不再能满足我的成长需求了。

亲密关系也是如此,不论是与爱人还是孩子。在情绪上某一处卡壳,并不能将一个人、一件事盖棺定论。相反,我们可以跳出这个圈子,换一个角度再来看,会有不一样的感受。

有时候宝宝突然情绪来了,无理由地大哭大闹。看起来她好像很困,应该要睡觉了呀,可是一进卧室就开始闹起来。这种情况下,其实再坚持在卧室里哄她,只是徒劳。她的情绪就在卧室里卡壳了,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,走出卧室。当我们再次回到卧室的时候,她的情绪已经走了。那个时候,再哄睡就容易许多。

我们成年人也是一样。和爱人发生争执时,一时间也“难分高下”,不如暂时离开“战场”,远离情绪,让理智来说话。这是对于短暂的情绪来说。

我们都会有陷入一种慢性情绪里的时候。这种对自己的感知,往往会形成“不恰当的”自我认知。比如,小时候做数学题,做不出来会卡在某一个知识点上,我就会感觉很沮丧,也很害怕问爸爸。这种情绪很危险的一点是:把卡壳在某一个知识点上带来的沮丧感,推导出“我很笨、我很蠢”的想法上。大人们在此处的教育至关重要,首先要帮助小朋友认识这只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,知识点卡壳,并不能划等号自己的能力。然后帮助他们建立自信,勤加练习,就会克服这个困难。当小朋友养成了习惯,他们首先不会很在意困难,认为困难都很容易克服。其次,也不会因为某一个方面暂时没有办法做到,而轻易划等号自己的能力差。

3)我们天生爱社交

这本书很有趣的一个地方是,它否定了自私是一种性格特征。

第一作者是一名脑神经科学家,他提出大脑是否可以感知到他人的情绪(我们常称之为共情)和大脑细胞发育有关。在该领域,有一个专有名词,叫做镜像神经元。就是说,人们会彼此模仿;又或者,人的行为、情绪是可以被传递开来的。

当我们看见有人打哈欠,我们不自觉的也打起哈欠来;当我们在餐厅,经过别人的餐桌,也会下意识地点一样的菜;听到有人哼唱自己熟悉的曲子,结果一天脑袋里就响着这支歌;我们也很容易学会朋友、同事的口头禅。这些都是行为传染。

如果有一天早晨,你心情不错,结果挤地铁的时候,遇到一群心情很糟糕的人,有没有会觉得心情骤然变得也很糟糕。如果当你踏入办公室,遇到爱发牢骚的同事,你会不会突然也觉得有必要发几句牢骚?但当你午餐时间,遇到热情可爱的美女服务员,会不会又突然如沐春风?这就是情绪传染。

是的,我们就是很容易被彼此“传染”。也就是说,其实我们很容易彼此模仿,了解彼此的想法,理解彼此的情绪。

但为什么,有的人就显得很自私呢?是因为负责“指责”部分的脑区域没有建设好。这部分区域的大脑细胞还没有搭建完善。这说明,共情是可以锻炼出来的。当发现对方出现“自私”的表现,不妨先不要乱贴性格标签。试着问问对方,你知道我现在是什么感受吗?你看得出来我现在很难过吗?你能理解我现在很需要安慰和鼓励吗?……

后记:

读这本书的初衷,其实是想着怎么育儿。但发现,它反而帮助我梳理了我的童年,让我了解是什么样的经历让我成为现在的我。也知道,如何跳出以前的思维定式,摆脱以前的心里负担。

在此之前,我也读过关于灵性(spirituality)的书,但可能不是很适合我的“科学脑”。用科学的方法阐述了情绪的认知和解读问题,也很巧妙地解释了灵性之根本,是本书的一大特点。

版权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( 微信:bisheco )删除!
友情链接
币圈社群欧易官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