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-04-21 18:19:04 | 浏览:112
1、多伸伸懒腰,这样能够让肺部得到充足的氧气
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每天可以伸伸懒腰,这样能够增加对肺部和心脏的挤压,为全身提供充足血液的供应,同时也有利于呼吸的加深和全身肌肉的收缩,当大脑得到充足血液供应时,就能够让人们更加舒适和清醒。
2、休息20分钟能够保护心脏
休息20分钟,具有减轻压力的功效,经过研究表明,一个星期午睡三次以上,每次午睡控制在30分钟的人群,患上心脏病的风险会降低40%左右,只要每天午休20分钟,就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大脑的人敏度,同时也保护心脏,提高工作效率。
3、喝一杯热茶
在喝水的时候能够让大脑提速16%左右,能够保持思维的敏捷,让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。在冬季不妨喝一杯热茶,这样能够促进毛孔的张开,加快了汗液的分泌,同时也具有利尿的功效,让大脑保持清醒状态。
4、晒晒太阳,提高免疫系统
平时可以多晒晒太阳,不仅能够养生,同时也可以驱散抑郁的心情,尽量是在上午10:00或者下午4:00来晒太阳。冬季阳光充足的时候可以户外活动,多晒一晒头顶、背部和双腿,这样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和合成,同时也可以提高免疫系统,每次晒20分钟左右即可。
5、每天发呆5分钟,能够让精神变得更加振奋
可以通过发呆的方式来减轻压力,经过研究表明,只要每天发呆5分钟就能够降低患上抑郁以及焦虑的风险。当发呆的时候,脑子里是空空的,增强了大脑里面的脑电波,让注意力以及意念变得更加集中,改善了不良的情绪,减轻了其压力,同时也能够增强记忆力,缓解了疼痛感,同时也能够提高免疫系统。
温馨提示
冬季运动的时候千万不能走进误区,尽量不要剧烈运动,不然会降低白细胞的能力,另外运动的速度不能过快,不然会增加腰部髋关节以及膝关节的压力和疼痛感。
一、保养先后天之根本在中医理论中,气为人身之根本,人体中的气有先后天之分。先天之气指人受胎后秉承的父精母血,所以它的本义就是“肾气”。人体先天之精由父母遗传而来,藏于肾,化为肾气,是人生命之根本。肾精充足则人精力旺盛、头脑机敏。晚睡、长期精
中医学认为人体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,十二经脉对应着十二时辰,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有盛有衰。十二时辰养生法自汉代以来,古人为每个时辰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,夜半、鸡鸣、平旦......读起来口齿生香。鸡鸣——丑时 1:00-3:00鸡鸣
一、叩齿吞津法操作方法:摒弃杂念,全身放松,口唇微闭,闭目,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,次数不限,随着锻炼的不断进展,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。叩击后,用舌在口腔内贴着上下牙床搅动,用力要柔和自然,先上后下,先内后外;当感觉有津液产生
(一) 春夏养阳意义是什么? 春夏养阳是中医因时制宜重要养生原则之一。春夏养阳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》,其文曰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。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,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。”春夏两季,天气逐渐变暖变热,春主生,夏主
疲乏、脱发、体检指标异常,在不胜枚举的亚健康状态中,你占了几个?天冷,大家该如何御寒、守住元气?市卫健委邀请上海市中医医院专家,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,从衣食住行多方面,分别给出细致建议。快来看看吧↓编辑:肖璐
封面新闻记者 曾亚“风落梨花雪满庭,今年又是一清明。”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标志着春近尾、夏将临。清明节如何养生呢?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、医学博士马界表示,清明期间,雨水多,人体的湿气加重,不及时赶跑湿气,对身体健康就会造成影
盛夏七月,烈日当空正值大暑节气俗话说,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。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节气高温湿热、闷热难耐的特点。大暑高温来袭,“心火”妄动,很容易“情绪中暑”,中医提示,大暑养生有方法。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中医有“天人相应”的学说,大暑时节,
“免费学中医”活动开启,转发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头条,私信作者“头条领课”,可免费获得600余分钟高清视频,20余种珍藏实战技巧麻:表明气能过来,而血过不来。木:麻得厉害了,就是木,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。酸:表明经络是通的,但是气血不足。
雨水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,今年雨水还恰逢和元宵节重合。雨水顾名思义,意味着降水量逐步增多,同时天气进一步回暖,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气象意义上的春天。因此在雨水节气,我们的养生重点也应该有所调整。下面就请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医师聂斌教授为我
早晚凉风时至,空气干燥,极易外感“燥邪”而伤肺,还易引发其他疾病。秋季养生,从现在开始。秋季抵抗能力差,养生保健是关键。随着天气转冷,秋冬季不远了。秋冬季是人抵抗力最差的季节,学会养生保健是少生病的关键。秋季养生原则要谨记1、多补水赶走秋季